
國內要發展「水面無人載具」產業,但業者坦言,如何達成「去紅供應鏈」目標,及AI技術的突破發展,都是業界極待解決的問題。圖為碳基科技人員對「碳險家一號」無人船進行調校。(楊仁翔 攝)
中科院日前舉行「水面無人載具展示」,期盼帶動國內產業發展。不過,國內幾家國防業者表示,如何達成「去紅供應鏈」目標,確保下游零件來源,以及AI技術的突破,是目前業界遇到最大的問題。
中科院17日在宜蘭蘇澳舉行「水面無人載具公開展示」,共計12家國內、外國防產業廠商參與。中科院表示,活動目的在於評估各參展企業的技術水平,並提供業界「合縱連橫」的交流平台,促進國內水面無人載具(USV)的產業發展。
活動當天雖有3家國內廠商參與水上操演展示,但在訊號圖傳、操控技術上仍出現不少問題。對於台灣目前發展USV的困境,專注複合材料應用的碳基科技就表示,無人載具的開發中,最困難的其實是「去紅供應鏈」的執行。
碳基科技副總經理李康嗣就坦言,國內許多下游廠商的電子零組件及相關酬載元件都很難完全達成「去紅」的目標。李康嗣說:『(原音)當然現在已經有滿多的國內廠商或是外國廠商可做選購,所以即便是有困難,我們還是得排除「紅色供應鏈」的問題,這確實是一個需要去思考、去查詢、知道貨品來源的問題,來達成國內無人載具要求的目標。』
國內無線遙控載具領導品牌、雷虎科技總經理蘇聖傑則指出,如何發展出無人操作的AI介面才是關鍵,包括航行自主避障、光電目獲辨識等技術,都仍待突破。蘇聖傑說:『(原音)坦白講,這個AI都是這幾年才開始發展。我們在無人機上可以進行的AI追蹤、掃描、攻擊,在平(水)面上、浪很高的時候,我們的camera、AI等很難去鎖定它。』
深耕宜蘭的龍德造船廠則表示,除了下游貨源、技術等問題外,其實人力也是一大困境,尤其傳統產業要吸引年輕的技術人才加入較為困難。目前USV產業已初見規模,但後續還是需要業界的各家廠商投入,讓產業能擴大發展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rti.org.tw/news?uid=3&pid=148103
相關文章